liang-zi-hu-2015

【文章速递】高比能、低成本的锑基液态金属电池

全液态结构、无隔膜的液态金属电池具有成本低、寿命长、易于放大等优点,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由于金属锑(Sb)储量丰富、环境友好、成本低廉且比容量高(660 mAh g-1),是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。然而,由于Sb熔点较高(630 ℃),为了保证电池在工作时电极处于全液态,多采用合金化策略(如Sb-PbSb-Sn等)降低熔点。但与此同时,惰性的PbSn等元素的添加会降低电池能量密度。Li-Sb二元相图可以发现,在470 ℃以上Li-Sb合金存在液相阶段,这意味着不需要添加额外的金属元素便可使电极处于全液态结构,实现电极自愈合,保障电池稳定长效运行。

基于此,博士研究生闫帅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发表了题为Utilizing in situ alloying reaction to achieve the self-healing,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cost-effective Li||Sb liquid metal battery的文章。该文章提出了使用纯Sb作为液态金属电池的正极,并成功构建了稳定的高比能Li||Sb液态金属电池,利用放电过程Li-Sb合金化出现的液相阶段,实现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自修复行为,有效提高了液态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。

要点一:Li-Sb合金化过程的原位观测

通过搭建可视化平台,模拟Li||Sb电池放电过程的合金化反应,并记录整个过程中正极的状态。在放电过程中,正极由初始的固态Sb逐渐转为固液共存相(Sb+LixSb合金),直至全部转为液相的LixSb合金。随放电继续进行,锂的浓度达到临界值后,开始析出固相产物Li3Sb,直至放电结束正极全部变为固相的Li3Sb。充电过程与之相反。

要点二:电池“固--固”转化机制的证明

通过选取熔点较低的碘化物作为电解质,构建Li||Sb电池分别在470 ℃(对应于液相出现的临界温度)附近运行,并对比其正极的表面形貌。温度在450 ℃时电池循环寿命极短,且正极表面出现明显的由于体积膨胀造成的“粉化”现象;而温度为550 ℃时,电池能稳定运行且正极表面光滑平整。进一步证明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“固--固”转化机制。

前瞻

目前较成熟的液态金属电池体系的电压仍旧偏低,高电压的类金属TeSe等在液态金属电池中的研究较少,因此对于此类高电压的体系的机理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。同时,如何构建稳定的Te基,Se基液态金属电池有待进一步探究。


文章链接

Utilizing in situ alloying reaction to achieve the self-healing,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cost-effective Li||Sb liquid metal battery
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378775321010764